作者:陆园园(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共中央关于百年斗争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完善新的国家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加快创新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巨大变化正在加速演变,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此外,随着新冠在全球流行的持续影响,科技创新已成为关键变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巨大变化正在加速演变,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此外,随着新冠在全球流行的持续影响,科技创新已成为关键变量。中国要想在危机中领先,在变革中开创新局,就必须回答科技创新。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要想强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〇《三五年愿景目标建议》提出,全面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广东、、澳门大湾地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不仅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它不仅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源泉,也是全球先进文化和先进体系的先驱。它具有科研、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领先四大功能。
近年来,积极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日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纵观全球创新格局,我们清楚地发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已经将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或城市圈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建设经验、模式和新趋势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持。
一是自立自强,引领使命。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力更生为战略支撑。将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基点,推进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充分发挥新型国家体制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抓系统布局、抓跨境整合,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要作用,积极建设领先科技企业的创新联盟,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实验室体系,继续建设世界级的新研发机构。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开展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响应能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抓重点,弥补不足,加强薄弱环节,锚定目标,精准努力,取得早期成果,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力更生的体制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的体制能力。
武汉强拆:湖北武汉:租的厂房遭强拆,城改局称已和房东签协议?法院:违法
二是先试先服务。充分发挥中关村、张江、深圳等改革创新试验领域的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产业、大学、研究深度一体化等最紧迫的体制障碍,坚持有效市场与有前途的政府相结合,大胆尝试,大胆突破,大力消除解决方案。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务、深度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人才引进,进一步突出青年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引领全球人才高地建设。
三是统筹联动,统筹推进。坚持前瞻性规划、全局设计、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从系统观念出发。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大脑科学、生物育种、空间技术、深海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关键通用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研发,释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动能,完善创新链扩展产业链、整合供应链,深入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完善重点区域创新模式,加强京津冀、长三角、广东、、澳门协同创新社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产业深度战略腹地形成,建设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模式,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四是生态开放和全球合作。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从全球角度规划创新,加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立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新路径,建立政府间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政策突破,加快改善更开放、更方便、更公平的国际创新合作环境。加强一带一路创新主体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建设全球科学思想和创新文化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模式。
科技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十四五期间,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因地制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模式和路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探索和回答在中国基于新的发展阶段,实施新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促进高质量的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1日06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评论